新化县琅塘镇,位于新化县西北边陲,滨邻资水,毗邻安化县,与溆浦县接壤。琅塘,不但是一处山美水美的地方,还是一片红色的土地,更是革命精神的富矿。
1934年10月,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,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,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,退出中央根据地,进行长征。1935年11月,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二、六军团,在贺龙、任弼时、关向应、肖克的率领下,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。
红二、六军团在新化停留了12天,足迹遍布新化的琅塘、金凤、荣华、孟公、、西河、白溪、奉家等十几个乡镇。红军在新化的日子里,留下了很多感人故事。单说琅塘镇,就有“红军一套衣服成就一段姻缘,一块红军墓令全村人敬仰”的感人故事。
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,重温红色记忆,缅怀革命英烈。近日,记者一行来到琅塘镇,追寻红军当年经过的足迹,重拾红军当年留下的故事。
在琅塘镇正科级干部戴步安的陪同下,记者先后去了原红军经过的龙通村、太平铺村和龙湾村。
在龙通村,现年93岁的刘登会老人告诉记者,1935年11月,以肖克率领的红六军团所属十七师五十团一营从芷江翻过雪峰山,穿越资水经过龙通,夜宿在老人的家里和附近村民坪前。尽管当时老人只有7岁,但老人清楚的记得红军排长端饭给他吃、在排长头上骑“马”、讲笑话逗他开心的情况。老人还告诉我,红军不但不扰民,而为老百姓挑水扫地,离开时,把床铺(稻草)收拾得干干净净,大人们都说红军真正是老百姓的队伍。
在龙湾村(原新佃桥村),一块红军墓,让全村人为之景仰与崇拜。红军经过龙湾时,由于雪峰山的巍峨高大,又加上长途行军,十七师五十团一营下辖一个连到达龙湾时,连长身边一马伕(当时只有17岁)由于饥寒交迫所致不幸牺牲。连长找到了一位叫刘汉贵的小伙子(2005年去世),掏了一块银圆给刘汉贵,希望他好好把马伕埋葬。刘汉贵的小女儿、现年64岁的刘友兰告诉记者,据她父亲讲,当时她父亲17岁,在埋葬红军小战士时,一边流泪一边说:红军哥哥,你就在我们这里安息吧,我每年清明都会来看你的!后来村里人为永远记住那位小战士,把他埋葬的地方取名为“马固山”。该村党支部书记戴恩文告诉我,村里正准备为那块红军墓修建一条游道,两边栽上花草,供人们参观悼念!
在太平铺村,红军“一套衣服,成就一段婚姻”的故事,至今让村里人传得津津有味,记者找到了那段幸福姻缘生下的老人王在朝。老人今年79岁,老人告诉我,据他父亲涚,当年红军在他们村休整时,父亲只有13岁。一位叫张文红的红军排长,看到父亲诚实可爱,便送了一顶礼帽给父亲,哪知刚到手的礼帽便被大父亲两岁的堂伯“抢”去,父亲蹲在地上嚎啕大哭。于是,张排长从行李中掏出一套衣服送给了父亲,并笑着告诉父亲,希望这套衣服能为父亲带来好运!父亲回到家打开一看,是一套女人的衣服,让父亲羞涩不已。后来果真如此,那套衣服让父亲找到了幸福的婚姻。
王在朝老人告诉记者,当年他的外婆家,家境较为殷实,母亲也算是一位美女。母亲到了谈婚论嫁时,外公曾抛下一句话:男方拿不出一件像样的衣服就别来求亲!当时17岁的父亲也到了成家立业的年龄,父亲又是独生子,疼子有加的爷爷四处托媒为父亲物色对象。后来,外婆家村里的一媒婆在太平铺赶集时碰到了爷爷,于是爷爷要媒婆为儿子介绍对象,好传宗接代下去。那媒婆看到父亲后便说:“孩子是不错,看家里有没有好料子(衣服)哦………”
爷爷把家里一套红军赠送的衣服告诉了媒婆,那媒婆一听,顿时信心十足。就这样,由于红军的那套衣服,父母结为了伉俪。
当记者想看一下那件“神圣”物品时,老人说那套衣服在1976年“红军长征路线大调查”时,送去了湖南省博物馆收藏。老人告诉我,那套衣服,在五十年代,被当地花鼓剧团借去用了一段时间,什么《花木兰从军》、《梁祝缘》等,被那套衣服打扮得十分得体,演绎得栩栩如生。
那套衣服,不但见证了那场波澜壮阔的光荣历史,也见证了多少年的开心与快乐!(彭剑锋)
评论